大哥中文网 > 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 > 第778章 15

第778章 15

大哥中文网 www.dgzw.com,最快更新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 !

    塞拉弗乘坐“好望风”号越洋而来,只带了十人卫队,虽然巴达耶卡再三要求加派拱卫的力量,但都被否决。按照陛下的习惯,先秘密巡视了塞古特城区建设状况,远远浏览了一番市政厅、教堂和神庙,随即便穿过城西的围墙,前往郊外私营农庄、种植园视察。

    巴西被开发前,印第安部落群体分布如下:亚马逊河以北,一直囊括整个委内瑞拉省,都属于亚马逊雨林农耕部落。他们刀耕火耨,生产力低下,种植木薯,也有狩猎和捕鱼的技巧。

    大河以南,由于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着大量图皮-瓜拉尼系部落移民。他们自古生活在印加大陆东起大西洋,西到安第斯山脉,北至圭亚那,南临拉普拉塔河的广大地区。图皮-瓜拉尼人也曾是印加帝国的强大威胁,活动范围一直推进到其边界附近。

    “瓜拉尼”的意思就是“勇士”,表明该族的战斗力极强,由于印加帝国新附,墨西哥由女王陛下继续统治着,所以哈布拉德王**队的来源主要就是加勒比族人和图皮-瓜拉尼人,后来又加上了拉普拉塔省的阿劳坎人。

    总督领最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地区,包括首府里约热内卢,与阿劳坎人的狩猎部落地域临近,这些人跟图皮-瓜拉尼族一样,反对印加扩张,经常打仗。

    委内瑞拉省的组合型大农场加上计划经济模式对王国的统治有着不凡的意义。那些雨林农耕部落纷纷被大草甸湖部落联盟瓦解、吞并,大量的劳力变成受到一定约束的农民,他们使用新式农具、使用新式的耕作方法、使用牛马挽犁,收成的大部分则由国家按议定价格包干,同时对农民严格按照计件、包干和考核制度给予档次不同的薪酬,刺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可惜在巴西总督领,虽然科尔特斯积极推进规模化农场的进程,但效果却没有皮尔逊执政的委内瑞拉省好。原因自然是他把拓展领地当成是头等大事,发展经济的种种措施、政策落实得都不到位,主要工作还交由爱琳副总督负责。

    这也直接造成王国农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地方,竟然不是土地最广袤的巴西,而是北方自然条件不甚理想,大片处于雨林地区的委内瑞拉。甚至有一段时间北安第斯省在农业方面也迎头赶上,使得巴西总督领更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塞拉弗假借商团首领的名义,察看了几处私营农庄。这些农庄无不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靠近河流、森林,砍伐出的大片空地有着天然积肥,不用精耕细作就能长出最好的作物。

    总督领虽然不事畜牧,但邻近省份却有大规模养殖的地区。

    敢于海外移民的,最早就是那些卡斯提高地的西班牙人,他们天然地更喜欢畜牧业,而非农耕,又由于大家畜可以用于运输和耕种,马还可以用以作战;此外,若干个世纪以来的“光复战争”,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骑在马背上的习惯西班牙人的骑兵尤其是轻骑兵非常有名,但重骑兵,往往因马种比不过英、法而稍稍逊色。

    这样,饲养家畜一开始就得到高度重视。在中央省,每建立一个新的城市或居住地,事前必须留一块林场和牧场,即使在西班牙殖民者退出新大陆后该习惯仍得以保留。

    王国人口管理和移民局后来还针对畜牧业发达地区作出专门规定,在移民城市居住规划呈报以前,必须按每人2000头牛的面积保留出相当规模的土地,用于放牧。

    经营畜牧场和经营基础农业一样,是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的。

    按塞拉弗的指示,墨西哥女王玛丽娜?梅加尔魁克亲自把美利奴羊引进当地,同时又往巴拿马省尼加拉瓜等畜牧业发达地区积极推广。

    迄今为止,墨、尼等地的养殖业已经极度发达。以特诺奇蒂特兰城东北40英里的托卢卡山谷为例,整个谷地有150000头牛!其中一些领主们个人就拥有15000头。

    这些牛除了大量出口各地,便是制作成腌肉、熏肉、肉干、香肠等投入市场,由于养牛业的发展,市场上的牛肉价格一路走低。1520年,每磅牛肉价格值2筐玉米;1523年,每4磅牛肉合17个艾居;1525年,4磅牛肉跌到了10个艾居;1527年,只能卖到4个艾居了!

    要知道艾居在王国的购买力很强,能买到0.75磅白面包的,然而每磅牛肉1个艾居也真是有点说不过去,总不至于肉比面包还便宜吧?

    因此,1526年初梅加尔魁克下达谕旨,规定这1磅1艾居的价格就是“最后底线”,不允许再私自降价,否则将受惩罚。

    尼加拉瓜、拉普拉塔等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同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人少畜多,肉价遽跌,不会有人因食物问题而饿肚子。有些新移民根本不急着找工作,投靠农场主便是个好办法,牧场主人们通常会十分好客,养上大批闲人,提供免费食物,也是表现他们“慷慨”的办法之一。

    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养牛则主要是为了牛油和牛皮。前者用来制造蜡烛,及船舶外壳的涂料,保护船壳免受虫蛀;后者用来制造鞍具和防护服。至于牛肉,往往任其腐烂。

    拉普拉塔、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墨西哥北部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马、牛、羊的理想放养场所。在这些地区,养牲畜几乎不用照看,它们会自行繁殖。牧民常常骑着马,带着绳索和刀在布满羊群、牛群的草原上纵横飞驰,随意猎取那些无人照管的牲畜。他们还因此有大批皮货出口。

    1529年,有王室证书,专营牧场生意,出品各种良马的必勒格商团在尼加拉瓜收到36220件皮货,而在拉普拉塔和俄亥俄两个著名牧区则一共收到113450件皮货!墨西哥当地畜牧业主为保护行业利益,还专门组织了叫“麦斯塔”的行会团体,保护品种,处理偷盗和产权等问题。

    综上所述,巴西总督领及其他省份的农庄所使用的耕牛、重型挽马是既便宜,数量又充足,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但是眼前这些私人农庄却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他们规模较小,效率一般。在制度上,那些农民更像佃户,得向农庄主缴纳赋税,有时还被要求出劳役。由于处在人烟稀少的市郊,他们还得防备森林中可能出现的原始部落的围攻,因此总是整年在修补栅栏。

    科尔特斯一次又一次的“远征”,也激起当地土著的强烈不满。他们已经会联络起来,进行规模浩大的反击,尤其曾有段时间巴西总督领外有克萨达从海上来犯,内须抵御部落侵袭,社会生产生活异常艰难。

    移民的热潮在里约热内卢沦陷前后陡降至谷底,一直到今天,向移民局申请的外国移民,倾向最强的分别是首都区、委内瑞拉、巴拿马和中央省,如果没有北太平洋总督领或其他海外飞地,巴西恐怕已经到了老幺的位置。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科尔特斯的功绩。他在总督任上一呆就是10年,巴西也由原来单纯的染料、木材供应地,逐步变成能够自给自足,同时还拥有不少出口产品的省份。这里已经差不多是王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其*有股份占据51%以上的制糖厂41家,股份占少数或未占股的172家,年均产糖约7200吨。

    王室同样是蔗糖供应大户,仅次于巴西,光两位陛下名下统计出来的年均产量就在4945吨左右。随着王国几乎占据了全欧洲糖类贸易,甚至将威尼斯商人传统的黎凡特糖挤兑得无路可去,整个大陆的糖价也迅速走低,原先每磅“纯净”的糖零售价超过2个达特金币,而现在,只需要1.5个鲁恩银币就能获得。

    但即使王国的糖类总产量有超过1万吨的惊人数字,但供应欧洲仍显不足。

    非蜂蜜的蔗糖在欧洲的流行真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公元627年,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希拉可略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二征波斯,缴获颇丰,其中就有一箱子糖。波斯人是从印度人那里学习到种植甘蔗的本领的。

    这也是欧洲人第一次吃到非蜂蜜制成的糖。

    再接下去,就得提到十字军了。由于那时频繁的战争,欧洲的骑士们从异教徒手里抢来了一些新食品,例如桃子、菠菜等等,甘蔗的大名亦位列其中。

    由于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意大利成为唯一的十字军转运站,并由此逐渐发展了黎凡特贸易。其中威尼斯垄断着糖类贸易百年之久,直到达?伽马开通到达印度航线之后。

    于是,葡萄牙人直接从那里进口生糖,经过精制再行出售,一时间,葡萄牙人大发横财,首都里斯本一跃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糖都。然而,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哈布拉德王国由于地理条件优越,适合种植甘蔗,即使在严格的政策调控下一直处于半限制的状态,但种植园和榨糖厂的兴盛仍不可阻挡。

    新大陆由是成为新的糖类贸易中心。

    古罗马的作家普林尼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中曾写道:“糖是一种取自芦苇的蜂蜜,白如胶质,口感爽脆,最大者如榛实大,小巧玲珑,被当作药物使用。”这种观念也许源自以此为业的阿拉伯商贩的宣讲,在那儿糖一直属于滋补品类。正是这种思想的误导,数百年来,糖在欧洲同样被当成了滋阴润肺和化痰止咳的良药,抑或用作儿童和妇女强筋壮身的高级营养品。

    可以想像欧洲人对糖的渴求有多么深。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美食行业,御厨常将过量置糖的乳酪、饮料进献给国王;而贵族家里,糖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否则在交际时会很没面子。为了体现身份,有些人甚至命令厨师在任何食物饮料中添加这些结晶。

    王国的制糖业发展得如此之快,跟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有很大关系。他们是最早开始使用水力推动大型设备,以供制糖的国家,例如大型搅糖机、大型榨糖机、大型皮带式送蔗机等等。

    王国的大型榨糖机,看起来已经非常先进,那就是两只石制巨碾,呈圆柱形,叠放置于木架上,有一条约15米长的巨臂伸出。榨糖时,水力推动水平轮盘转动,由一套简单的木制齿轮组完成力量的转换,将巨臂带动,推着巨碾开始工作。而木架上竖立的硬木制齿轮构件,则将两只巨碾相互带动,形成紧密的摩擦。

    原先,这种类型的榨糖机需要不少人力,将甘蔗连续不断地**石碾下端的缝隙进行榨汁作业,后研究院发明的皮带式送蔗机,则代替人工,利用多余的水力将甘蔗源源不断地送入巨碾中,每天可以榨十几吨的原料。

    搅糖机则完全被置于比较封闭的房中,是一由水力推动的金属巨盘,下方是多条附贴的超大平面薄管,用来供应以燃煤烧水而产生的高温蒸汽。这些蒸汽将巨盘炙得滚烫,水力搅棍则不断搅匀这些糖水,直至含糖量达到标准原料变得粘稠为止。

    这样的劳动效率比起欧洲来简直是天上地下。当初古巴殖民者留下的水力榨糖设备,估计生产效率要低一半多,不少原料将白白损失。而且王国这些榨糖厂都必须附有额外的处理厂,例如对榨糖残渣的进一步加工,制成朗姆酒等等,总之浪费和消耗都被严格的流程、生产标准控制起来了。

    除了糖类,巴西还是橡胶盛产地,全国最大的橡胶加工厂就设在总督领。每年生产的橡胶不管再多,都是供不应求的,甚至还有外国商人专门派遣代表驻扎在巴西,就为了多得到点产品。例如车轮、密封圈、胶垫、帐篷、雨衣雨帽雨鞋和手套等等,皆属上层贵族最流行产品之列。